facebook

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2009/12) 預測2010年十大熱門應用技術

EETimes預測2010年十大熱門項目,分別是:電子書、智慧電網、軟性電子產品、MEMS陀螺儀(可用於手套滑鼠、搖桿等3D裝置)、微型投影機、遠距醫療、Andriod、生物/醫療電子、觸控螢幕、3D電視
項目中,包含網路相關、醫療照護、數位影音娛樂與攜帶式電子產品等,都是近幾年內相當熱門的話題,其中不乏舊技術新應用與異業技術的整合,例如最近最火紅的觸控手機(利用舊有的觸控概念應用於手機或其他螢幕上,造成新市場的出現)與醫療照護(整合醫療技術與網路遙控、自動控制等技術)等等,顯見未來技術與產品會逐漸往增加生活便利性與多樣性來發展。
當然隨著醫療技術進步,人類對於生命越來越重視的環境下,未來大家的壽命也會越來越長,更有機會見識到時代的變遷。


原文連結:EETTaiwan

節錄部分文章如下:
2010年什麼科技應用最紅?以下是EETimes美國版編輯群選出的10個熱門項目,包括電子書閱讀器、3DTV等等;除了列舉讓這些應用如此引人矚目的原因,也提出了一些可能讓它們仍無法在2010年出人頭地的未解問題。


電子書閱讀器
在今年,電子書閱讀器(e-book readers)取得了更長的電池續航力、彩色觸控螢幕以及越來越多的市場動力;在2010年,較不那麼確定的是,這個價格仍然高貴的平台是否能出現大量的成長,同時為相關晶片供應商帶來更多利潤。
Amazon與Sony是電子書閱讀器的早期領導廠商,但他們接下來的路可能會越走越辛苦。根據市場研究機構MediaIdeas的估計,2008年全球電子書閱讀器的出貨量為110萬台,明年該數字則將成長至600萬台;另一家研究機構In-Stat則預測,電子書閱讀器相關半導體元件市場,將在2013年達到11億美元規模。


智慧電網
智慧電力網路(smart electric network)概念終於在數年的討論之後,在09年完成了標準化工作與相關計畫的起步;資深風險投資業者John Doerr表示,一個開放性、數位化且網路化的供電網,將會是我們此生所看到的、最後一個偉大的網路建設案。
Doerr指出,今日的網際網路擁有1兆美元的經濟規模,全球上網人口約有12億;而能源產業規模則有6兆美元,使用人口有40億人,且該領域因為種種理由還沒有什麼創新。美國最近已經通過投資額達80億美元的智慧電網計畫,中國、印度與非洲也可能會跟進。
不過在這個領域,仍有許多各國法規、商業與技術上的障礙有待克服;要推動可替代能源的運用以及智慧電網的建立,有必要各國政府透過立法方式來進行。而另外一個值得擔憂的問題,是未來是否有足夠的、具經驗的工程師能夠完成全球智慧電網的佈建?


(印刷)捲軸式製造技術
結合創新的材料技術,利用捲軸式(roll-to-roll)製程可望以低成本大量製造出像紙張一樣薄的電池、LED、記憶體、RFID標籤、太陽等電池等等元件;這個概念已經眾所周知,但其實該技術並不容易,有很多廠商已經嘗試過卻失敗。
但包括德國業者PolyIC在內的廠商並沒有打退堂鼓,該公司最近發表了20位元的塑膠記憶體元件,就是採用捲軸式製程來生產。此外新創公司Solarmer Energy、Konarka等,試圖以捲軸式製程生產太陽能電池。日本廠商Konica Minolta則在開發捲軸式生產的LED元件。以上的研發都非常具吸引力,但捲軸式製程技術看來還沒有準備好能顛覆世界。
MEMS陀螺儀
三軸微機電系統(MEMS)陀螺儀(gyroscopes)將很快催生更聰明的智慧手機,以及更好用的遊戲機搖桿或遙控器。現有的MEMS陀螺儀多是用來穩定數位相機、高階手機所拍攝的影像,在2010年,這些元件還將進駐GPS、以及像是無線空中滑鼠(in-air mice)等3D週邊裝置。
MEMS陀螺儀可望為手勢識別(gesture recognition)以及遠端選單控制等介面帶來革新,並取代傳統鍵盤與滑鼠;但要注意的是,過去也有些3D週邊裝置未能獲得使用者青睞而失敗,此外還有很多類似技術將成為MEMS陀螺儀的競爭者。
微型投影機
想要一支內建微型投影機的手機嗎?這種新裝置能讓小螢幕上的畫面投射到更大的牆面或平面上,意味著使用者能選擇一種更舒適的觀看影片螢幕大小,或是隨時進行商業簡報。包括TI、Microvision、Micron等廠商都已搶進該領域,Samsung與LG也將推出相關手機產品。
不過據了解,目前市面上已經有超過100款的微型投影機產品,大多數卻是獨立式的投影機裝置(約是車庫門遙控器大小);分析師預測,目前全球微型投影機出貨量約200~300萬台,其中很少部份是嵌入式的。
讓微型投影機嵌入手機等裝置的障礙,可能遠比我們想像得要大,其中一個問題就是耗電量與發熱量;此外相關顯示元件也需要克服量產問題,目前相關產品的價格仍然非常昂貴。而要說服消費者接受這個新玩意兒也是一大課題。
遠距醫療
據統計,光是美國民眾去年一年花在醫療照護上的費用,總計就達到2.5兆美元(為美國GDP的18%)。人人都在尋找是否能讓醫療成本下降的方法,現在有個方法是把醫療監視設備搬到家裡,特別是針對因壓力與肥胖所導致的一些慢性病患者。
市場研究機構ABI Research的分析師Jonathan Collins預測,目前可穿戴健康照護設備(幾乎大多數是運動或是瘦身儀器)的出貨量約為1,165萬台,到2014年,該數量將可擴充至4.2億台,其中有5,900萬台是家庭使用。Collins表示,包括藍牙、Wi-Fi等無線技術的普及,也將讓家用醫療設備的連網更為簡便。
透過家用醫療監視設備與感測網路,可把每個人的體重、生命徵象與睡眠狀況自動做分析,以早期發現健康問題;此外這類裝置也能在高齡化時代,讓銀髮族更長壽、居家更安全。但一個棘手的問題是,誰願意投資這些居家醫療照護系統與服務?此外,相關遠距醫療技術的發展還在初期階段。
遠距醫療相關的標準化工作也在發展階段,包括如何將家用醫療監視儀器所收集到的個人健康資訊,藉由網路安全地傳送出去,以及醫療植入裝置與醫療設備的連結與資料交換等,都是相關標準團體如Continua Health Alliance正在努力的工作。據了解,以上任務牽連的範圍甚廣,恐怕得花上10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Android
2009年是Android手機的誕生年,而到2010年,採用該Google所開發之作業系統平台的裝置,將到處可見。雖然對於Google致力將Android推向手機以外之各種裝置的承諾,業界仍有不少質疑,但消費性電子產業恐怕難以抵擋這股趨勢;未來包括電視、機上盒、可攜式GPS裝置、MP3播放機,都可能看到Google與Android的影子。
而各家廠商已經看準Android商機積極搶進,包括ARM、MIPS等半導體IP供應商、設計服務業者Aricent以及EDA供應商Mentor Graphics等,日本廠商還成立了一個組織(OESF)專門推動Android在各種嵌入式系統中的應用。還有中國、新加坡等地的業者,也計劃推出Android車用導航系統等消費性裝置。包括HTC、Motorola、Samsung等手機大廠,以及眾多亞太區OEM/ODM廠,也都有意開發各種Android裝置;不過像是Panasonic、Sony等消費性電子領域大廠,則對Android仍採取觀望態度。
對Android是否能進軍更廣大消費性電子市場,是有理由持保留態度的;該平台最初是為智慧手機所設計,所支援的處理器也有限,並無法支援C語言應用程式。因此相關設計工具供應商、晶片業者與軟體設計業者,還必須想辦法突破這些限制。
生物/醫療電子
根據統計,目前全球有250萬人使用醫療植入裝置,主要是心律調整器與心臟去顫器(defibrillator);這類科技與醫學技術的成熟,鼓勵了醫療人員與設備廠商進一步開發應用於神經系統等更寬廣人體範圍的醫療植入裝置。神經與腦部的刺激器(stimulator)能用以控制包括阿茲海默症、癲癇、成癮、憂鬱或是失禁等症狀;部分植入裝置會針對特定人體器官投藥,以減少透過口服或是注射等方式,可能會對胃或是血液造成的副作用。
至於電子器官的研發,則是一條仍在繼續中的漫長道路,例如針對糖尿病患者研發的人造胰臟;此外也有不少研究案已經在人造視網膜方面取得進展,並已開始臨床試驗。然而生物電子在法規、產業與科技等方面都仍有許多障礙有待克服;任何一種植入裝置都必須經過數年的動物與人體實驗,才能真正被應用。
在現今各種成本不斷升高的趨勢下,醫療照護服務供應商仍堅稱,每種醫療裝置一旦被批准使用,都將證明可以為民眾節省更多金錢並提升病患的醫療品質;不過醫療裝置的製造商到目前為止尚未找到將醫療植入裝置連結至遠距醫療監視儀器網路的、具成本效益的方法。
觸控螢幕
自從iPhone問世以來,每家智慧手機製造商都把觸控螢幕列為產品必備條件;觸控螢幕的誕生大約是1960年代,但一直到iPhone誕生之前,該技術的消費性應用大多以自助式導覽裝置或是自動提款機(ATM)為主。
觸控螢幕能讓使用者直接與螢幕上所顯示的內容互動,其種類包括電阻式、紅外線、電容式以及表面聲波(surface acoustic wave)等,能偵測手指在螢幕上接觸的位置;只有一種投射式電容觸控技術(projected capacitive touch)能支援多點觸控應用。
投射式電容觸控螢幕上有排列成網格狀的隱形電容,每一個電容都能獨立偵測手指位置;該種螢幕因此能支援多點觸控指令,例如以食指、大拇指在螢幕上滑動來放大縮小圖片,即iPhone與iPod Touch最知名的功能,其他包括HTC、Motorola、Palm、LG、Sony Ericsson等廠牌,都有類似的產品功能。
根據市場研究ABI Research的估計,今年全球可攜式裝置的觸控螢幕市場規模可達50億美元。不過觸控螢幕也有一個缺點,就是會在顯示器上留下指紋;目前有數種新式的塗佈技術號稱能減經以上問題,但唯一可絕對避免留下指紋的方法,大概只有以觸控筆取代手指。

3D電視
包括Panasonic、Sony等大廠,都積極地想把3D電視機送進一般大眾家裡的客廳,問題是你到底會想要買一台嗎?一些支持3D顯示技術的廠商們是很樂觀,但反過來問問消費者,3DTV到底有沒有那麼容易進駐一般家庭的客廳,恐怕還是有很多的疑慮;以下七個你可能也有的問號:
1. 3D內容的字幕會怎麼顯示?──當3D電影的某個畫面立體顯示,字幕也是會跟著跳出來的…這對觀眾來說可能有點怪,但Panasonic也表示目前這還沒有明確的解決方案。
2. 現場直播的體育賽事跟實況活動,要怎麼用3D畫面?──要讓棒球或足球賽現場以3D畫面呈現,得有一套全新的方法,目前的攝影師與電視節目製作單位恐怕還缺乏足夠的經驗、或者不知道該怎麼做。
3. 3D動畫的畫質很好,但其他的內容呢?──3D動畫電影的製作技術已經成熟,但一般顯示真實世界的影片內容要用3D技術就是考驗了,只要稍微處理得不好觀眾就會馬上察覺,因為我們是生活在一個真實3D世界。
4. 一定得戴可笑的眼鏡嗎?──無論是採用那一種技術的立體眼鏡,消費者恐怕都想問:「看3DTV必須一直戴著那些眼鏡嗎?」而且大多數人往往是一邊看電視一邊做別的事,例如吃飯或看報紙之類的,戴著那種眼鏡真的很不方便。
5. 3DTV一台賣多少錢?──到目前尚未有供應商透露新的3D藍光光碟機或3D電視機的售價,在全球經濟都這麼不景氣,消費者口袋扁扁,很難說會不會願意花大錢買新奇的電子玩意兒…除非是狂熱的科技迷。
6. 蝦米?還有3D PC?──你沒聽錯,剛剛Sony的那位確有說過計劃推出支援3D顯示的VAIO系列PC;雖然PC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娛樂設備」,但那種新產品究竟會是什麼樣子還是讓人好奇,可惜Sony並未透露更多訊息。
7. 到底看3D電視對眼睛有沒有害?──這最後一個問號也是一個對3D視訊來說最關鍵的問題,目前尚未有足夠的醫學研究或相關證據,能顯示若是看個幾小時的3D影片,會對眼睛造成怎樣的傷害,而要是真有這樣的負面效應,該市場恐怕就真的玩完了。
(參考原文:Hot applications in 2010,by EE Times Staff-- R. Colin Johnson, Mark LaPedus, Rick Merritt and Junko Yoshid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